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今年前两个月,中国汽车产量445.4万辆,同比增长13.9%;新能源汽车产量181.7万辆,同比增长47.7%。
从省份数据看,安徽、广东、江苏汽车产量居前。其中,安徽汽车产量44.48万辆,同比增长21.3%,占全国比重9.99%,分别以6.83万辆和7.32万辆的优势领先居第二、第三位的省份;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量23.43万辆,同比增长132.1%,占全国比重12.89%,较排名第二、第三位省份分别多3.55万辆、6.75万辆。
可以看到,“安徽省汽车、新能源汽车产量均跃居全国第一。”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今年前两个月,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23.43万辆,同比增长132.1%。这一现象充分展示了安徽在汽车产业领域的强劲实力和巨大潜力,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。
2023年,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,将汽车产业作为全省“首位产业”,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。同时,安徽聚集了大众汽车(安徽)有限公司、合肥比亚迪(002594)汽车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合肥比亚迪”)、安徽江淮汽车(600418)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整车企业。其中,合肥比亚迪工厂于2022年6月份投产,设计初期整车规划产能50万辆/年,预计2025年达到132万辆/年,这将进一步释放安徽汽车产量。
从安徽自身来看,其竞争优势显著。安徽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通过深化技术创新,成立安徽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,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,构建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,并加快实施“车芯协同”攻关项目,在全固态电池、智能底盘、氢能等领域取得突破。同时,安徽还注重优化产业生态,深化“合肥—芜湖”双核联动,推广汽车产业供需对接平台,强化整零协同。
除上述因素外,袁帅认为,安徽高效推进市县乡三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,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撑。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安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,使其在全国汽车产业格局中脱颖而出。
据记者梳理,截至今年2月底,安徽建成充电桩78.76万个,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,乡镇公共充电站总体覆盖率约97%。
整体来看,对于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,两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共存,并相互竞争与融合。
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,而安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跑者,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其竞争优势,并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提升贡献力量。
“新能源汽车凭借其环保、智能的优势,将在城市通勤、短途出行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。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、充电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,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。”袁帅称,燃油车将在长途旅行、特殊作业场景中,继续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。然而,随着全球对碳排放的日益严格和环保意识的提升,燃油车市场将面临更大的挑战。